从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

发布日期:2022-11-21 13:37   来源:绵阳日报 作者: 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党委书记、馆长 何瑞雪 阅读次数:1244 
字体:
分享: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,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,深化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充分发挥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功能作用,引导社会公众、干部职工从抗震救灾精神中汲取前行的磅礴力量。


挖掘场馆文化资源,教育引导社会公众坚定文化自信。面对特大地震灾难,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中华民族挺起不屈的脊梁,亿万中华儿女伸出温暖的双手,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,守望相助、无私奉献,凝聚起强大合力,创造了抗震救灾、灾后重建、发展振兴的伟大奇迹。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,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凝练,丰富和升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。地震纪念馆要立足场馆资源,深入挖掘阐释中华文化,引导社会公众坚定文化自信,铭记艰苦卓绝、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历史,感悟中华民族精神伟力,传承中华民族品格。


政治站位要高,抢占意识形态主阵地。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,面对各种矛盾、挑战、腐蚀、渗透,必须牢牢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,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,弘扬共产党好、社会主义好、改革开放好、伟大祖国好、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,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听党话、感党恩、永远跟党走。地震纪念馆干部职工要提高政治站位,建实意识形态主阵地,守正创新,学习党的创新理论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。


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。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强、波及范围最广、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,在党中央的领导下,中国人民组织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、动员范围最广、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灾行动。只要有一线希望、就要百倍努力……所有这一切,是中国共产党人心怀“国之大者”、坚持生命至上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生动写照。地震纪念馆除记录历史、宣传展示等作用,更要发挥好社会教育功能,践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进一步挖掘防灾减灾资源,多渠道多形式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,提高自救互救能力,为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贡献更多纪念馆力量。


履行场馆使命职责,传承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。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,是新时代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锐意进取、开拓创新、不懈奋斗的强大力量。地震纪念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,开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灾减灾的重要基地。地震纪念馆干部职工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,科学长久保存地震遗址,实施北川老县城周边环境治理保护工程,积极深入挖掘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、价值、意义,运用新媒体创新抗震救灾精神、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路径,持续开展抗震救灾精神宣讲、情景讲述等爱国主义教育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,广泛征集抗震救灾文献实物资料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让地震纪念馆成为抗震救灾精神的凝结地、实践地、传承地和弘扬地。


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。我们要传承弘扬“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,不畏艰险、百折不挠,以人为本、尊重科学”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,为提升绵阳城市品牌影响力、建设中国科技城、打造成渝副中心注入强大精神力量。